食品工程学院

逐“红船”之精神 务“双高”之重任(王跃强)

发布时间:2023-08-3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 2023年浙江大学暑期培训总结

食品工程学院  王跃强

 

有幸二进浙大,再修育人之道,探寻“双高”建设之途。学途七日,学了知识、了眼界、开了思路、提了能力,收获颇丰。现将在浙大所学、所思、所悟,结合食品工程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作简要汇报。

一、培训所悟

(一)“红船精神”是干事创业的灵魂

73午培训班到嘉兴南湖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让我近距离地体验了先辈的革命经历和他们的不屈精神,不仅接受了一次红色洗礼,更为先烈们的赤诚之心所震撼!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增强了党性,感受到了我党的伟大和光荣。感悟到陈加明教授总结的“在前进中首创,在挫折中奋斗,在过程中奉献”的“红船精神”。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听党话、跟党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红船精神”变成日常行动,身边的小事做起,落实为师生服务,产业服务,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于细微处弘扬“红船精神”!

(二)“求是”精神是立德树人的关键

19381119日,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强调本校推原历史的渊承,深维治学的精义,特定求是二字为校训”。正是有了“求是”精神,才有了浙大今日之辉煌。在培训期间除感受到浙大授课老师对职业教育研究的“站位之高,视野之阔,专业之精”外,更要将我们缺失的“求是”精神拾起,把她作为我院发展的能量石。在“求是”精神的引领下,攻坚克难,勇担大任,追求真理创新知,聚精会神育良才,为“135”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发展所思

“双高计划”的建设重点是什么?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培训期间,又聆听了全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丁金昌教授讲的“双高计划要聚焦‘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服务高地’”后,认为年初我们提出的立足类型教育特质,坚持办“离学生、离产业最近的教育”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将坚定该办学方向,并以此作为食品工程学院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办“离学生最近的教育”就是要聚焦如何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办“离产业最近的教育”就是要聚焦如何建设技术服务高地。为办好“离学生、离产业最近的教育”,就要聚焦“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服务高地”靶向发力,努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铸好魂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食品工程学院要站稳政治立场,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中,班子成员要提高政治能力,确保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同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将“四敢四抓”精神植根于信仰中、体现在行动上。将学校“135”建设工程的美好发展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图景,唯有叩问初心、牢记使命,打造一流的党建引领平台,方能汇聚师生共奋斗的强大合力。

(二)搭好台

作为二级学院,要高质量培养好人才、高质量服务产业,必须要搭好台,师生才有机会唱好戏,唱大戏。

1.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技术技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双高”建设重要任务,是学院技术服务高地的建设重要支点,是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坚实保障。食品工程学院要牢固树立研究意识,深刻认识科学研究是我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创新引领是二级学院的使命和义务。务必秉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特别是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内培与借力并重,协同发力,集中攻关,努力在省级科研平台建设、高质量成果产出和高级别成果奖励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要做好科研项目的组织工作,统筹规划,分解任务,传导压力,确保科研项目计划任务顺利完成,为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奠定扎实的科研支撑鹤壁食品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2.改革“双创”教育模式

积极开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探索“企业出题、导师解题、学生答题”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新模式。依托我院“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职教活动周”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各大学生创新大赛赛道,全面推动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为鹤壁市乃至整个社会培育更多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筑牢学院文化品牌

要坚持文化强,增强开拓进取信心力量。文化是学院发展的深层推动力。食品工程学院要培育一流软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院文化建设。一是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传家宝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动全体师生将优秀文化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二是锻铸坚实“加油站”将我院美好“食”光大讲堂打造成“红色文化铸魂、淇河文化培根、专业文化赋能”文化品牌。

(三)用好人

人是干事创业第一要素,人才是干事创业第一资源。“双高”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升教师的胜任能力,解决教师有热度没高度、点建设思维和恐“高”症问题,提升师德素养、数字素养、思政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使之与我校“135”工程建设对师资队伍要求相适应。

1.强化引智聚才

全职引进博士1-2名,柔性引进1-2名行业技能大师或教授,构建由“大师引领、博士挂帅、硕士助力、学生参与”的科教创新共同体,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培育。依托全国检验认证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轻化工纺织骨干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智力资源,借用集群效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2.实施青蓝工程

关心和爱护青年教师,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充分发挥教授、客座教授“传帮带”作用,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以新促老”等形式,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快速、健康成才,让“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使青年教师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人生华章。打造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3.做到人尽其善

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做好教师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路径分析,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鲜明“以业绩论英雄、英雄不论出处”的导向,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挥他的才能,让每位老师都形成鲜明的“敢”字标签。

(四)育好人

“双高”建设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有获得感,高质量重在学生的变化。要坚持“以人为本,贯通培养,多次选择”,拓宽学生成长通道,促使学生掌握复杂性技能。使毕业生既要出了校门,到企业就能干活儿,又要有未来岗位的迁徙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起薪水平、用人单位满意率和对母校满意度。

1.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坚持以“全”为重心、以“育”为使命、以“人”为关键,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一是全体教职员工要将高质量育人作为履职尽责的核心,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二是要健全育人体系,让“理论的课堂、实践的工场、活动的操场、文化的广场、竞技的疆场、‘双创’的赛场”处处体现育人思想、育人行动、育人举措和育人成效,写好全过程育人大文章;三是要努力做到“课上课下贯通,线上线下融通,校内校外联通”,唱响全方位育人大合唱。

2.要挖掘专业建设新内涵

 专业群建设要对标“国家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服务河南预制菜产业布局,对接鹤壁市千亿食品产业”。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强化核心专业引领作用和群内专业协作性,落实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要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工学结合育人水平,创造条件服务产业高端。按照产教融合的“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来完善人培方案。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从原来“线性”的课程体系变成“网格状”的课程体系,把人社部出台的最新《职业分类大典》作为参考,同时引入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增加公共基础课,减少了重复课,推动我院专业群建设走出“自娱自乐”的“围城”。

(五)服好务

职业院校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我院要始终将服务好师生,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让师生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不懈追求;要始终将服务好产业,打造校企共同体,形成企业转型发展离不开的良好局面作为努力方向;要始终服务好乡村振兴,联通一二三产业,打造“大美产业特派团”。将这“三个服务”作为学院办学工作的根本目标。

1.优化教育服务环境

一是要强化学院心理环境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公开、能职一致的用人环境,使教师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学院”。二是要加强学院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办公区、实训楼走廊文化、实训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建设,营造“书香学院”“学习型学院”文化浓厚氛围。

2.提升服务师生能力

各办公室要找准工作定位,坚持以人为本。要真正将师生装在心里,把师生捧在手上。要在师生中广泛调研,深入谈心,了解师生所需、所想、所困,收集师生意见建议。坚持首问负责制,尽力帮师生解决。要为教师发展、学生成才“谋好路、搭好桥、买好票”。

3.强化服务产业水平

依托鹤壁市绿色果蔬生产与加工产业特派员服务团,提升教师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一是主动承担国家、地方及行业企业委托的,尤其是揭榜挂帅项目,以及与专业技术契合度高的横向课题。二是邀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共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通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促进各类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促进产品升级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再将研究成果与应用案例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四是积极主动对接我市的“四优三新”产业战略需求,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乡村,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鹤壁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食品工程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初心使命,发扬“四敢四抓”精神,努力把浙大培训专家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食品工程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加快打造技术服务新高地。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