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化工学院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3-09-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检验检测技术

专业代码:490104

二、入学要求

普通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5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49

食品类(4901

1.农副食品加工业(13);

2.食品制造业(14);

3.质检技术服务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745)。

1.农产品食品检验员(4-08-05-01);2.质量认证认可工程技术人员(2-02-29-04)。

1.农产品食品检验;

2.质量和认证认可;

3.检验检疫。

粮农食品安全评价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 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质检技术服务、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营养管理与服务等行业,能够从事农产品食品及营养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室管理与服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7)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

2.知识

1)公共基础知识

①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②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③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查阅本专业相关英文资料;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方面的知识;

具有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创新创业的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②掌握食品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检验检测的原理和方法,食品检验的规范和要求。

③掌握常用食品分析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和维护方法。

掌握功能性食品应用相关知识,熟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知识。

熟悉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熟悉主要食品的品质特点,掌握食品生产典型工艺流程。

熟悉食品行业发展动态,了解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

3.能力

1)通用能力

①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专业技术技能

①能够对食品进行加工、营养检测,具有利用先进设备正确执行营养食品加工工艺进行生产操作,正确选择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食品营养检测的能力;

②能够适应食品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基本掌握食品检验检测领域数字化技能。

③能熟练查询食品标准、法律法规等,并能根据不同的检验对象和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规范完成食品检验工作。能够正确配制试剂,熟练使用检验仪器。

能够正确设计膳食调查方案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膳食调查与分析,进行营养膳食设计、配餐等,具有正确执行特殊人群营养膳食设计方案进行配餐的能力;

能够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正确表述检验结果,并能对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

能够正确理解并执行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规范,具有检测实验室管理与运行实践能力。

能够分析食品加工安全风险、实施食品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具有食品质量控制实践能力;能够实施和内部审核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实践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认识,加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进而有助于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3.哲学与人生(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4.职业道德与法治(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本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能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人格尊严,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5.思想道德与法治(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讲授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立足新时代,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理解其理论品格、理论和实践贡献、科学阐释其核心要义等,牢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在各种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定力,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本课程的教学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8.语文(140学时/8学分)

本课程分4个学期开设,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学会人际交往、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全套书共分四册,每册均由必学与选学两部分构成,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同时设附录(增加课外阅读篇目,介绍文学史、文学名著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力图为学生开辟一条课内外衔接的阅读通道。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9.英语(140学时/8学分)

本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和网络化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发各种学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大学英语(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I》(第一学期,72学时/4),《大学英语II》(第二学期,72学时/4)。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掌握必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看、写、译技能,根据语境运用合适的策略,有效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中的沟通任务,在沟通中善于倾听与协商,尊重他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能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多元文化知识,汲取文化精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技能,秉持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能够有效完成跨文化沟通任务。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能运用恰当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终身学习。

11.数学(140学时/8学分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五年制中专阶段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集合、函数、数列、平面几何、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圆锥曲线及概率统计初步等基础知识,旨在使学生理解、掌握初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思想。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内容处理上,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删去了一些繁琐的推理和证明,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在表述上,增强直观性,力求简明实用、通俗易懂,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与思维习惯的培养,做好中职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本课程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为这些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12.信息技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基础,包含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和计算科学思维能力,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13.体育与健康(284学时/16学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依据学校体育教学原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14.就业指导(38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环境、做出职业决策、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能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和家国情怀。通过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巧提升、就业权益保障、职业适应、创新创业基础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学生以技报国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15.创新创业教育(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增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16.形势与政策(32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密切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党情、世情、国情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事实,培养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大学生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17.军事(204学时/5学分)

本课程由《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2学分,《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1168学时,记3学分。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军事课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18.历史(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基本常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理解人类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生活、社会文明的主要脉络与趋势。分为经济篇、政治篇、文化篇三部分,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读史心得分享”、“文化遗迹考察报告”、“主题演讲”、“小组辩论”等形式,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观察历史、思考历史,初步掌握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阅读与思考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历史人文素养,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树立人类文明多元共生,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

19.劳动教育(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包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通过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二)专业课程

1.专业素质课(共46学分)

1基础化学(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部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内容,主族元素和部分常见金属的性质,酸碱中和滴定等内容;有机部分主要包括烃以及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结构和主要性质等内容。课程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食品安全与卫生64/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食品的原料生产到消费整条链中的各种危害及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防治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以确保食品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一门科学,是从事食品生产、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知识。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能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卫生与安全保障制度有所了解,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初步识别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并能够对其进行社会监督。

3)食品标准与法规(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食品标准及法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食品行业技术标准、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分析和判断食品违标违法事件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概论、食品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食品法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食品认证审核等。采用信息化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结合。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心中有杆秤,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分析化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对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是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散体系,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滴定分析法等。课程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食品营养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对营养的影响,从而选择合理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掌握各类食品的营养成分,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导原则,为人类的合理饮食提供依据。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营养素基础知识、食物营养成分、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营养与能量平衡、营养与疾病防治等知识,了解食品营养标签、功能性食品知识,使其具备营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具备沟通、合作、统筹规划等职业素质,及食品营养不良判别、指导及疾病营养的指导等基本工作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形成环保意识、珍惜食物的习惯,以及学会感恩、做人、沟通、合作等。

6)食品微生物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前沿动态,开阔微生物食品产业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典型微生物食品集约化、现代化加工工程设计的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微生物与现代食品工业等。教学要求:采用信息化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共安全意识。

7)食品合规管理(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食品原材料、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和消费等所有环节的规范管理和监管,以确保食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得到有效保障。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开展食品安全培训等;企业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企业加强对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等的管理,确保这些物料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食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8)食品营销与管理(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食品营销的基本原理和策略,会进行食品营销的环境分析、市场预测、市场选择,对于相关食品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划方案,并能进行相关的食品营销活动。主要内容:食品营销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内容。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9)食品质量管理技术(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食品设计、加工、贮藏和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理解食品质量控制的方法,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培养学生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应用,学会针对不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质量保证体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安全食品生产、质量检验、控制及评价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时效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恪守职业道德、关心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学会感恩、沟通、合作等。

10)数理统计 (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数学的基础、统计的应用较广的方法(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还有统计初步的数据分析等知识,按照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构建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广泛运用模块式、探究式以及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理论知识简单化,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开发,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食品营养与健康(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现代食品、营养、卫生科学知识,又具有食物选择、食谱制定、营养评价、营养卫生教育等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主要内容包括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基础营养、食品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相关疾病、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膳食调查与评价、营养咨询与教育、营养标签解读与制作等。教学要求: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实训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食健康放在首位,将责任扛在肩上。

1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使培养学生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主要内容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体系,支持体系及过程控制体系、食品卫生标准操作规范、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以及食品质量检验的技术和方法等。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实训教育。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把好食品生产质量关。

13)食品原料学(72学时/4学分)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食品原料学的基本原理、技能、方法以及食品质量的控制等,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粮油食品原料、园产食品原料、畜产食品原料和水产食品原料4大主要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生物学特性和加工贮藏特性,以期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提供依据。课程教学宜使用信息化教学,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好食品原料安全观。

2.岗位技能课

1)食品生产现场管理(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食品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食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体系,食品企业成本和财务管理,食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食品企业工厂设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食品企业生产、设备、物资管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的知识和技能,为成为现代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

2)粮油食品加工技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挂面、方便面、馒头、速冻水饺、面包、饼干、糕点;大豆蛋白、淀粉糖浆的生产加工能力。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食品感官分析技术(72/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食品感官评价及感官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感官技能训练,学会鉴别和评价食品品质,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内容:食品感官检验的任务和基本要求,食品感官评价,食品感官检验方法,食品感官检验应用等。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实训教学。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争做“食工巧匠”的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用感官为食品安全把关的使命担当。

4)食品理化常规检验(128学时/8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食品一般营养成分及添加剂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习惯,胜任理化分析岗位工作。主要内容:食品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物理指标测定、食品中常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中常见污染物的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检验等。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实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把关使命担当。

5)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通过食品微生物形态观察、食品微生物数量及大小测定、食品微生物培养及分离等典型实验项目为载体,进行任务型的学习教学设计。结合企业检测规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主要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与要求、抽样与样品制备方法、常规指标菌检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与酵母菌等)、常见致病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其他微生物指标检验(商业无菌、食品加工环境及设备等)、微物检验。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实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争做“食工巧匠”。

6)功能食品加工技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功能食品分类及生产方法;功能饮料、粉剂、片剂及其他功能食品加工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类型功能食品生产方法;掌握功能饮料、固态剂型功能食品、功能强化型常见传统食品等等生产工艺原理及工艺流程;能够根据生产要求进行原料调配;能正确控制工艺参数,进行功能饮料、固态剂型功能食品、功能强化型的传统食品加工操作,并能适时维护生产设备。本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及校企深度合作,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探索未知、精益求精,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食品人。

7)食品快速检测技术(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食用农产品中常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食用农产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食品中添加剂快速检测、食品中违禁添加物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掺假的快速检测能力,包括检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与处理、物品准备、项目测定、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和仪器设备维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遵纪守法的职业态度,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意识和责任意识。

8)食品仪器分析技术(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检测仪器所学样品的处理方法,更好地适应高新技术及其检测设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主要内容:应用仪器分析技术(电位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液相色谱法等)对食品(农产品)样品中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主要包括重金属含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添加剂含量检测与兽药残留检测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故利用资源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项目化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新的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护航。

9)粮油品质检测64学时/4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粮油品质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学习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原料的质量检验、加工过程的品质分析、成品质量检验和部分成品粮的食用品质检验,同时还介绍了原粮储存过程的品质检验。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实训教育。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食品质量的吹哨人。

10检测实验室管理与运行(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悉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组建和运作,掌握实验室管理的内涵和技术,具备组建现代实验室和科学管理其分析检验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能力。主要介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环境条件管理、设备与耗材管理、质量控制与安全保证实验室计量认证等内容。课程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营养配餐设计与实践(64学时/4学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营养配餐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运用食品营养知识实施营养配餐的基本技能,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营养价值与评价、营养配餐设计基础知识、营养食谱编制等理论知识,还包含了食谱编制实训、特殊人群营养配餐设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营养配餐设计等实训项目。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故利用资源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项目化开展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食健康放在首位,将责任扛在肩上,为人民舌尖安全护航。

3.实践性教学环节(共48学分)

包括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考核)等,共48学分。

(1)食品理化分析技术Ⅰ(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食品中总酸、PH值、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是总酸、PH值、可溶性固形物的检验等。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食品理化分析技术Ⅱ(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食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的测定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是蛋白质、脂肪的检验等。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食品理化分析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3)食品添加剂检验(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食品中常见添加剂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是食品中常见添加剂的认识和应用等。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检测工作问题的实践能力。

4)食品加工技术(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食品加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是酱肉、灌肠面包、月饼、蛋糕、加工等。

5)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基配制、微生物接种、菌落观察等。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6)食品感官检验技术(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用食品感官来判定食品品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的颜色、杂质、沉淀等检验实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食品感官检验领域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7)粮油品质检验(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具备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色谱、光谱等新型检测仪器的使用、感官检验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实训主要内容包括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中有害有毒物质检测、食品品质检测等。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8)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1/24学时/1学分)

本课程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菌落总数测定、细菌染色、致病菌检测)和食品理化检测技能(乳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结合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检查和维护常用检测分析仪器设备(如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固相萃取仪、氮吹仪、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使学生具有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检验工作,并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报告等的能力,进而能够胜任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相关政策的职业活动。

9)岗位实习(36/648学时/36学分)     

本课程使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具备从事产业对的岗位群要求的岗位素养,具备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10)毕业设计(考核)(4/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进而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结合岗位实习中存在的生产、检测、研发、管理等问题,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将科研做在车间里,把设计写在人民的餐桌上的使命担当。

(三)岗位技能与专业课程对照表

序号

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支撑课程

1

食品分析检验员

1)掌握食品分析检验所需的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等基本知识;

2)熟悉食品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和食品的检验规范;

3)能按检测要求配制、标定常用试剂;

4)会正确抽样、样品前处理和保存;

5)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和现代仪器分析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6)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对结果做出合理分析,写出规范的检验报告;

7)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

分析化学

食品原料学

基础化学

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食品理化常规检验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粮油品质检测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2

食品质量管理员

1)掌握食品分析检验所需的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等基本知识;

2)熟悉食品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和食品的检验规范;

3)能按检测要求配制、标定常用试剂;

4)会正确抽样、样品前处理和保存;

5)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和现代仪器分析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6)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对结果做出合理分析,写出规范的检验报告;

7)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

8)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理论,熟悉食品质量体系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9)熟悉质量体系建立和维护的基本工作程序;

10)分析问题能力、推进工作能力;

11)会编制食品产品认证资料,具有食品产品质量认证及评审的技能;

12)具有分析和预测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的能力,并能有效防止和控制危害发生。

食品理化常规检验

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食品生产现场管理

食品质量管理技术

食品标准与法规

食品安全基础

食品营销与管理

食品安全与卫生

3

食品生产工艺员

1)掌握食品加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乳制品、粮油食品和肉制品生产等典型工艺;

2)掌握食品添加剂基本知识及使用技能,

熟悉功能食品生产技术;

3)具备良好的计划制定、执行能力;

4)良好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5)熟悉食品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

6)良好的职业道德。

粮油食品加工技术

肉制品加工技术

乳制品加工技术

功能食品生产技术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营养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及学时分配

1.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五年制)教学进程表

建议修

读时间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核心课程

课程

性质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周学时

课程

类别

备注

理论

实践

(16+4)

SI5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36

36


2

公共基础


RW5001

语文


2

32

32


2

公共基础


GJ5001

数学


2

32

32


2

公共基础


GJ5011

英语


2

32

32


2

公共基础


RW5731

历史


2

36

18

18

2

公共基础


GT5001

体育与健康


2

32


32

2

公共基础


JW0001

军事理论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P5301

基础化学


4

64

32

32

4

专业素质


SP5141

食品原料学


4

64

50

14

[4]

专业素质


SP5023

食品标准与法规


4

64

32

32

[4]

专业素质



合计

26

428

300

128

26



(18+2)

SZ5200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2

36

36


2

公共基础


RW5002

语文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J5002

数学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J5012

英语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T5002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RW5732

历史


2

36

18

18

2

公共基础


SP5267

食品安全与卫生


4

72

36

36

[4]

专业素质


SP5009

分析化学



4

72

36

36

[4]

专业素质



合计

20

360

234

126

20



(18+2)

RW5003

语文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J5003

数学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J5013

英语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T5003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Z5300

哲学与人生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P5011

食品生产现场管理


4

72

36

36

[4]

岗位技能


SP5052

粮油食品加工技术


4

72

36

36

[4]

岗位技能


SP5090

食品营养学


4

72

36

36

[4]

专业素质


SP5135

肉制品加工技术


2

36

18

18

2

专业选修


SP5036

乳制品加工技术


2

36

18

18

2

专业选修



合计

24

432

270

162

24



(18+2)

SZ5400

职业道德与法治


2

36

36


2

公共基础


RW5004

语文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J5004

数学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J5014

英语


2

36

36


2

公共基础


GT5004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P5704

食品微生物学


4

72

36

36

[4]

专业素质


SP5031

食品合规管理


4

64

40

24

[4]

专业素质


SP5716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


4

72

36

36

[4]

岗位技能



合计

22

388

256

132

22



(16+4)

SZ5005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48

36

12

3

公共基础


GJ5027

信息技术


4

72

36

36

4

公共基础


GJ5018

大学英语


4

72

72


4

限选


GT5005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Z5011

形势与政策


0.25

8

8

0

2

公共基础


SP5304

食品质量管理技术


4

64

64


[4]

专业素质


SP5819

食品理化常规检验

*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SP5120

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

*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合计

25.25

356

208

148

23



(16+4)

SZ50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36

18

18

3

公共基础


GJ5019

大学英语


4

72

72


4

限选


GT5006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Z5012

形势与政策


0.25

8

8

0

2

公共基础


SP5305

食品营养与健康


2

36

36


2

专业素质


SP5810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4

64

40

24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SP5812

食品理化常规检验

*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SP5801

饮食文化


2

36

18 

18 

2

专业选修


SP5240

现场急救


2

36

18 

18 

2




合计

20.25

280

152

128

17



(16+4)

SZ5008

就业指导


2

38

30

8

2

公共基础


GT5007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Z5013

形势与政策


0.25

8

8

0

2

公共基础


SZ50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5

24

12

12

2

公共基础


SP5034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SP5064

数理统计


4

64

48

16

4

专业素质


SP5005

检测实验室管理与运行


4

64

40

24

[4]

岗位技能


SP5095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4

64

40

24

[4]

专业素质

1+X”证书课程

SP5037

生物技术概论


2

32

16

16

2

专业选修


SP5038

社会调查技术


2

32

16

16



合计

23.75

394

226

168

24



(16+4)

GT5008

体育与健康


2

36


36

2

公共基础


SZ5010

创新创业教育


2

36

28

8

2

公共基础


SZ5009

形势与政策


0.25

8

8

0

2

公共基础


SZ5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5

24

12

12

2

公共基础


SP5815

营养配餐设计与实践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SP5098

食品营销与管理


4

64

40

24

4

专业素质


SP5099

粮油品质检测

*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SP5814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4

64

32

32

[4]

岗位技能

1+X”证书课程

SP5041

饮料加工技术


2

32

16

16

2

专业选修


SP5341

食品环境学


2

32

16

16



合计

23.75

392

200

192

24



第九学期

20周)

SP5143

岗位实习

36

648

0

648

18

专业课

36

第十学期

20周)

SP5251

毕业设计(考核)

4

72

0

72

18

专业课

4


合计

40

720

0

720

36



公选课

参看公共选修课汇总表,至少修读4学分,其中公共艺术类要求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和《戏曲鉴赏》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2学分。


自第五学期开设

2.实践环节教学进程表

序号

实践环节名称

代码

学分

内容

学期

周数

场所

说明

1

军事技能

JW0002

3


1

3

校内/校外

1学分/

2

食品理化常规检验

SP5816

1

总酸、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检验等

5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3

食品理化常规检验

SP5817

1

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测定

5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4

食品添加剂检测

SP5065

1

食品添加剂类别、含量检测

6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5

食品加工技术

SP5066

1

酱肉、灌肠面包、月饼、蛋糕、加工

6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6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SP5818

1

培养基配置、接种、革兰氏染色、菌落总数的检验

7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7

食品感官检验

SP5058

1

形态香气、组织、状态、杂质、沉淀等检验实训

7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8

粮油品质检验

SP5059

1

小麦水分、灰分、精度、粉色与麸星检验、粉质仪、拉审仪操作实训

8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9

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

SP5181

1

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乳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

8

1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10

劳动实践

JW0006

7


12345678

7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11

社会实践

JW0004

8


12345678

8

校内/校外

1学分/周 

12

岗位实习

SP5143

36

在校外指导教师指导下从从事食品加工实习,食品营养成分测定,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和控制,食品质量评控与管理等岗位工作。

910

36

校外

1学分/周 

13

毕业设计(考核)

SP5251 

4

解决实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0

4

校内/校外

1学分/ 


3.教学活动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分

学时分配

学时比例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82

1450

856

594

32.6%

选修课

12

200

164

36

4.5%

专业(技能)课

必修课

146

2652

922

1730

59.8%

选修课

8

136

68

68

3.1%

合计

248

4438

2010

2428

100%

比例



45.3%

54.7%

100%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为21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75%,本专业具有1名正高职称的专业带头人,现有专任专业教师7人。专任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多元,高、中、初职称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研室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正高1人,副高1人,中级职称4,初级职称1人,具有食品与分析检测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大学本科学历,全国职业院校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教指委委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食品行业、专业发展动态,行业企业联系广泛紧密,熟悉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专业教学创新能力强,在本区域和本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均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具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备有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和 WiFi ,网络安全防护,安装有应急照明装置,紧急疏散标志明显、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保障

校内设置有满足常规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营养与仪器分析、食品加工等教学要求的专用实训室。

1)食品理化分析实训室

食品理化分析实训室配备有电子天平(0.1 mg/0.01 g)、折光计、比重计、黏度计、pH 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自动电位滴定仪、凯氏定氮仪(含消化装置)、粗脂肪测定仪,以及粉碎机、搅拌器、恒温水浴锅、马弗炉、电热干燥箱等;用于食品理化分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室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室配备有生物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电热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生化培养箱、均质机、生物安全柜,以及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菌落计数器等;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食品仪器分析实训室

食品仪器分析实训室配备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以及涡旋振荡器、消化装置、旋转蒸发仪、氮吹仪、固相萃取仪(含真空泵)、离心机等;用于食品仪器分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焙烤食品加工实训室

焙烤食品加工实训室配备有打蛋机、和面机、醒发箱、电烤炉、酥皮机、搓圆机、面包切片机、包装机、油炸机、台车、冰水机等实验设备,以及足够数量的烘焙模具,用于《粮油食品加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5)饮品加工实训室

饮品加工实训室配有组织破碎机、胶体磨、灌装机、发酵罐、纯水生产线、小型啤酒生产线,涵盖普通饮品、发酵饮品(酸奶、酿造酒类)制作的实训全过程,用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6)果蔬贮藏与加工实训室

果蔬贮藏与加工实训室配备有小型果蔬贮藏冷库、O2CO2测定仪、去皮机、切菜机、清洗机、打浆机、高压杀菌锅、真空渗汁机、排气箱、干燥箱、夹层锅、冰箱冰柜、速冻机、真空包装机等设备,以及足够数量的电磁炉、电子秤等,用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等课程。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保障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食品生产与检验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保障

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保障

建设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保障

成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委员会,按照国家规定制订完善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保障

图书文献配备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各种技术标准、规范、手册及参考书齐全,满足教学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绿色食品生产、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餐饮业,质检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政策法规、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国家标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三种以上的专业相关学术期刊,以及食品检验类、食品工艺、食品储运类的图书、文献。图书馆具有本专业信息资料查阅所需计算机网络系统或电子阅览服务。

3.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基本保障

1)建设、配备了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资格(技能)标准、相关法规与标准、专业文献、合作企业信息、图片库(音像材料)、相关专业网站链接等。

2)网上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对标当前产业岗位群职业素养要求,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立足专业学情实际,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坚持“课上课下结合,线上线下融通,校内校外联动”的教学模式,开展“建构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学习促进型教学、求知范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探究的场所、探讨问题的场所、锻炼的场所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2.教学手段

广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程资源库中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实训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组织形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实验、实训课程根据实际条件实施班级教学或分组教学,根据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专业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企业生产现场组织教学。

(五)学习评价

1.学生课业完成、技能形成评价标准:连通课堂内外,对接“岗赛证”要求,实施“客观科学、量化可行”的教学评价。要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改革,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形成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其中在课业完成方面是通过课前对资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考查,课中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实训表现进行评价,课后检验拓展任务完成质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系统监测学生学习情况。线上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资源完成学生考勤、学习进度记录、 课堂活动、课前测验、课后提升,教学数据统计分析,线下通过课堂表现进行组内和组间互评,通过文化宣讲、技能竞赛、双创比赛、创业实践等实现校企社三方参与的增值评价。

2.学生毕业评价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顶岗实习,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答辩、鉴定合格,方可毕业。

3.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探索学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评价的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模式,吸纳更多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考核评价。

(六)质量管理

1.食品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食品工程学院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了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 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组织能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九、毕业标准

1.所修课程(包括岗位实习)成绩全部合格,修满248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必修课82学分、公共选修课4学分、限定选修课8学分,专业素质课50学分、岗位技能课48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集中实践环节48学分)。

2.取得第二课堂(含素质拓展等)6学分。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芳